曾几何时,“车马慢,书信远”
书信是人们寄托思念
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
在通信技术便捷高效的今天
驻守南沙的官兵还会写信吗
今天,让我们和南沙某守备部队官兵一起
感悟跨越山海的家国守望
“妈妈莫要牵挂
儿子为国守礁无比荣光”
“从江到海,从寒到暑
我的青春仿佛穿越了‘时空之门’”
来自松花江畔的上等兵李育霖在信纸上写道
“守礁的日子很慢
从年初到年尾只有一个季节
阳光炙热,心更滚烫”
刚上礁,李育霖听老班长说
南沙战士喜欢给家人写信
这个00后战士并不理解
“南沙已经进入5G时代,谁还会写信”
在岛礁上坚守一段时间
李育霖明白了为啥老兵总说
守礁的日子平凡又不凡
在这遥远的地方
虽然拥有便捷的通信方式
但书信蕴含的炽热情感和独特韵味
依然难以被替代
第一次收到母亲寄来的包裹和家信
李育霖仿佛看到父母笑着站在自己身旁
他体会到“见字如面”4个字蕴含的温暖力量
初登岛礁
李育霖也曾一度失去人生的方向感
“迷茫是青春的迷雾
挑战是穿透迷雾的利剑”
一次,他在网上看到这句话
并将其写在给母亲的信中
“走出迷雾,选择坚守,收获成长”
李育霖很快收到母亲的回信
“男子汉要敢于直面挫折
我和爸爸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
母亲的鼓励就像一缕春风
给李育霖送去抵御困难、战胜挑战的力量
对每一名守礁官兵来说
他们都有两个家
在连队这个“家”里
一级上士薛凯以
是李育霖前进路上不可或缺的“推力”
在薛凯以看来,成长需要蜕变
历经风雨才能收获彩虹
一次海上训练
李育霖把涌浪误判成船影
险些造成险情
还有一次夜航训练
电子海图出现故障
小艇失去自动导航功能
望着黑漆漆的海面
担任驾驶员的李育霖一时慌了神
幸亏下士高钰杰接过方向盘
才得以顺利返航
一连串的“打击”之下
李育霖几次想放弃、改专业
那天,薛凯以离岛休假
登上补给船之前
他悄悄告诉李育霖
“我给你写了一封信
放在了你的被子下面”
那封信里
薛凯以讲述了自己当年的心路历程
并鼓励李育霖
“我知道你是一个有梦想的人
有梦想的人都了不起
但能在平凡岗位上坚持梦想的人更了不起”
李育霖渐渐找回了自己的“航线”
他训练更加刻苦,各项成绩迅速跃升
不久后,他们接到一项任务
救援一位手臂受伤的渔民
薛凯以带队驾驶小艇紧急出航
这一次,李育霖不再畏惧海浪
而是顶着5级风浪和战友高钰杰率先登上渔船
为渔民检查伤口、敷药包扎
圆满完成救援任务
坐在返程的船艇上
回头望向渔船上飘扬的五星红旗
看着身边战友们坚毅的脸庞
李育霖突然懂得了坚守的意义
晚饭后,李育霖铺展信纸写下自己的心里话
“妈妈莫要牵挂,儿子为国守礁无比荣光”
“你安心守国,我尽心守家
我们各自守好自己的‘战位’”
深夜,军官格桑次仁打开手机
一则信息跳入眼帘
远在家乡西藏那曲的妻子米玛卓玛
给他的微信留言“早点休息,我先睡了”
一个在南陲岛礁,一个在藏北高原
夫妻俩之间相距数千公里
心却近在咫尺、紧紧相连
结婚多年,每天互道“晚安”
遇事给对方的微信留言
是他们维系情感的方式之一
除了微信留言
米玛卓玛还喜欢给丈夫写信
在信里倾诉自己的心声
去年,格桑次仁的生日
米玛卓玛寄来了一封特殊的家书
她把两人近年来的微信留言整理成文档
并对一些重要“节点”进行了“追忆与点评”
格桑次仁读着两人的对话
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
2019年,他们登记结婚
因为任务需要,2次将婚礼延期
翌年春节期间
米玛卓玛独自陪着高烧的婆婆在深夜求医
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寒风里等待出租车
翌日格桑次仁看到微信上的留言
第一时间打来视频电话
电话那头,米玛卓玛已经在家准备早餐
她笑着说:“放心吧,家里一切都好”
挂断电话,格桑次仁心中满是自责
赶紧给妻子发去一条微信消息
“幸亏有你在家,以后有任何事
先给我打电话,我不放心啊”
时隔多年
妻子的信唤起了他的回忆
当年的一幕幕再次真切地在眼前浮现
让他湿了眼眶
前不久,部队执行专项任务
格桑次仁向妻子发去一条短信后便音信全无
那段时间,米玛卓玛一遍遍地读着信息
心里像“长了草”
任务结束,格桑次仁拿到手机
第一时间拨通妻子的电话
远在那曲家中的米玛卓玛听到丈夫的声音
眼泪唰地流下来
“今年是我守礁的第9个年头
你的理解和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一个深夜,格桑次仁加完班
心里涌起思念之情
给妻子写了一封家书
他把自己走上南沙岛礁以来
所获的荣誉证书、勋章拍照
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汇总
并对每一项荣誉都进行了“追忆与点评”
在这封信的最后,他写下这样一行字
“请原谅我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不能陪在你身边
在军人的世界里,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你守好咱的家,我守好我们的国”
“全国人民都在关心关注着我们
我们更要为祖国站好岗”
那年夏天
新排长周雪雨到南沙岛礁任职
连长带领几位新上礁官兵走进荣誉室
赤瓜礁守礁官兵和浙江省宁波市大榭中学师生
长达37年“鸿雁传书”的故事
一瞬间击中了周雪雨的心房
故事要从1988年说起
一次偶然机会
大榭中学老师胡四海在一张报纸上
读到南沙官兵的守礁事迹
便将这些故事在主题班会上与学生们分享
原本喧嚣的教室很快安静下来
全班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胡四海
很多孩子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在胡四海引导下
孩子们将班级命名为“海鸥班”
并一致决定给解放军叔叔们写信
1988年5月
胡四海和学生们第一次给赤瓜礁寄去几封书信
由于路途遥远、邮寄地址不够详细
直到1990年8月,守礁官兵才收到这些信件
官兵们惊喜而感动
立即给远方的“海鸥班”回信
当师生们收到第一封带有“海水印记”的回信时
已是1991年元旦
从那时起
书信成了连接守礁官兵与学子之间的桥梁
有个外号叫“小太阳”的学生
平时不喜欢读书
得知“小太阳”很崇拜解放军叔叔
胡四海就让她给守礁官兵写信,并叮嘱
“向解放军叔叔学习
首先要做一个有文化的好少年”
后来,“小太阳”转学到外地
每次收到南沙的回信
胡四海都会打电话给她
有一次听到解放军叔叔在回信中
提到了自己的名字
她在电话那头手舞足蹈
后来“小太阳”考上了医科大学
成为一名医生
远方的守礁官兵依然是她心中的牵挂
她每年春节都给连队寄去当地特产
表达内心的一份感激
“我会坚守心中的‘赤瓜礁’”
守礁第一年
周雪雨收到“小太阳”寄来的包裹
了解了她背后的故事
心中“奉献青春守卫海疆”的信念更加坚定
这一年,周雪雨走上雷达技术岗位
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
他跟着技术骨干从零学起
一有空闲就铆在雷达阵地研究装备
半年后,以优异成绩通过专业考核
那天,连长找到周雪雨
递给他一封信
这是一封来自海军某院校的信
写信人是大三学员王宇轩
他曾是“海鸥班”的学生
在信中,他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初一那年
“鸿雁传书”的故事让王宇轩深受震撼
3名从赤瓜礁出发
辗转来到大榭岛探望“海鸥班”师生的战士
更是让王宇轩“零距离”领略到南沙卫士的风采
从那时起,一颗从军报国的种子在他的心中扎根
最终他通过奋力拼搏如愿以偿被海军某院校录取
连长把给王宇轩回信的“任务”交给周雪雨
后来,周雪雨与王宇轩成了“笔友”
两人也会互通电话,给对方鼓励
如今,阅读来自祖国各地的书信
已成为上礁新兵的必修课
“鸿雁传书”的美谈
也激发了更多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
去年2月
陕西省延安市延安中学和
海军南沙某守备部队共同举办
“同升一面旗,共爱我的国”主题教育活动
升旗仪式上
一面来自南沙岛礁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学生们深情诵读即将寄出的书信
潮起潮落,坚定坚守
南沙卫士们将根深深扎在祖国南海岛礁
用忠诚为国旗添色
用使命为国旗增辉
来源/南海舰队微信公众号
监制/黄丹 叶微
主编/汪进威 王欣
编辑/莫堃
@三沙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