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首发到高密度常态化发射,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瞄准新目标——
加速打造商业航天“母港”
“真空度不够,阀门结冰了!”
“阀门气动位置还要重调!”
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以下简称发射场)甲烷库区,液氢甲烷组组长熊安华带着组员,正沿着500多米长的加注管路仔细巡检。他们边走边用手触摸管壁,仔细查看是否结霜、结冰或渗水。一趟巡检要花半小时,没人敢马虎。这是10月29日下午,甲烷加注系统调试现场的真实一幕。
这场调试直接关系到液氧甲烷火箭能否安全起飞。操作间里,工作人员全程紧盯屏幕,监控、调控过冷器状态。液态甲烷温度已低至-161.5℃,仍需进一步降温。“甲烷凝点为-182.5℃,流速稍慢就可能凝固堵管。”文昌航天发射保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艳注视着数据变化。
下午5时,佳讯传来——甲烷加注系统全流程调试圆满完成,所有参数达标,设备运行平稳。这意味着发射场具备了液氧甲烷火箭合练及发射条件。这座商业航天“母港”向高密度常态化发射迈出了关键一步。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自2022年6月成立以来,仅用878天,就实现了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从开工到成功首发,创下“商发速度”。如今,二期项目全速推进,用地1100余亩,将建设三号、四号发射工位及配套技术区、古松测控站、可重复使用火箭海上回收系统。
二期推进建设,一期保障发射,这样的“双线作战”模式,时刻考验着海南商业航天发射的综合能力。为此,发射场探索出“岗位随任务流动,人员按需求调配”的模式。一号工位的修复团队与二号工位的测试团队可共享技术骨干,保障队伍实行“混编”上阵,工程设备、发射公司、施工单位三方通过对讲机同步进度。此外,发射场还实行“谁的产品谁负责”机制,各型号火箭团队需“一肩挑”保障和测试任务。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郭强介绍,目前,一期项目的建设经验已运用到二期项目中,“两期四工位”格局初具雏形。建设团队与发射团队分线作战又共享标准,全力保障工期与发射效率并进。通过任务叠加、责任叠加,发射场运转高效灵活,持续刷新“商发速度”:
9月30日,发射场二期项目四号发射工位导流槽深基坑竣工,古松测控站站房封顶;10月16日,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12组卫星,至此,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实现“六发六捷”;可重复使用火箭海上回收系统建设迎来关键节点,指挥测控船、两型回收船相继开工建造……
从荒芜之地到商业航天“母港”,发射场以超常规之举,实现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
11月4日上午,发射场技术区内,长征十二号遥三运载火箭已完成发射前组装,静静地躺在二号发射工位的三平火箭厂房里,等待即将开启的太空征途。
仅用878天
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
实现从开工到成功首发
岗位随任务流动
人员按需求调配
谁的产品谁负责
……
多个高效运作机制
持续刷新“商发速度”
三号、四号发射工位
古松测控站
两型回收船
可重复使用火箭海上回收系统
……
二期项目未来可期
年产气量超45亿立方米“深海一号”系我国产量最大的海上气田
大国,深海,重器
在海南岛东南海域的碧波之间,一座地理距离跨越170千米的超大规模深水油气生产处理设施集群正日夜不停地运转。“深海一号”——这个中国目前天然气产量最大的海上气田,通过浮式平台、导管架平台群、陆岸终端、水下生产系统和海底管网组成的庞大网络,将千米水深下的清洁能源,输送至海南自贸港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千家万户。
时间回到今年6月25日,随着二期项目最后一口生产井成功开井并稳产,“深海一号”大气田所有23口水下气井全部“上岗”,项目实现全面投产,日产气量可达1500万立方米,不仅是国内海上气田产能之最,更标志着我国在深海油气规模化开发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全面投产后,‘深海一号’年产气量超45亿立方米。”中国海油海南分公司陵水崖城作业公司总经理李劲松介绍,这些来自1500米深海的清洁能源,可以通过香港、三亚、珠海等地的陆岸终端进入全国天然气管网,惠及工业及民生领域。
不仅是产量上的“巨人”,“深海一号”二期项目更是技术上的“极限挑战者”。其开发建设面临极端地质条件——地层最高温度达到138摄氏度,地层最大压力超69兆帕,相当于家用高压锅工作压力的1000倍。在这样的环境下,海上建井和水下生产系统搭建面临巨大技术挑战。“深海一号”大气田也成为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二期项目传承一期积累的深水开发经验,突破了多项‘卡脖子’技术。”中国海油海南分公司工程建设中心相关负责人喻发令介绍。从勘探发现到最终建成,“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开发建设历时9年。面对“深水、深层、高温、高压”四大难题叠加的极限挑战,中国海油牵头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7项世界首创技术,填补多项国内技术空白。
其中采用的“水下生产系统+浅水导管架平台+深水半潜式平台远程操控系统”开发模式,属业内首创。这个模式分南、北、东3个井区进行开发,部署12口水下气井,新建1座导管架平台、1套水下生产系统、5条海底管道和5条深水脐带缆,构建起地理距离跨度超过170千米、作业水深跨度超过1500米的超大规模深水油气生产处理设施集群,仿佛在蔚蓝深处织就一张流动的能源之网。
此外,二期项目还将已有近30年历史的浅水气田设施升级为“四星连珠”油气生产平台,在海面上形成如四个钢铁巨人手挽手的壮观景象,在波涛间搭起一座贯穿深蓝与浅滩的能源立交。它们兼具天然气加工、浅水钻井、深水流动性保障及跨区域输气调配功能,成为我国南部海域首个“深浅协同”的油气传输枢纽。
见证着中国深水开发能力的全面跃升,“深海一号”大气田两期项目搭建起的设施集群和技术体系,未来有望带动宝岛21-1等深水复杂油气藏的高效开发,进一步加大海洋油气对国内能源供给的支持保障力度,为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贡献更多价值。
产量“巨人”
日产气量可达1500万立方米
年产气量超过45亿立方米
是我国产量最大的海上气田
清洁能源输往
海南自贸港
粤港澳大湾区
能源之网
浮式平台
导管架平台群
陆岸终端
水下生产系统
海底管网
构成超大规模油气生产设施集群
地理距离跨度超170千米
“深海一号”气田
我国自主开发建设的
作业水深最深
地层温压最高
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从两根玉米棒“起家”隆平生物扎根南繁沃土
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又是一年南繁育种季。11月3日,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生物育种双创中心,成千上万个培养皿中的玉米胚芽正努力生长,孕育着丰收的希望。实验室窗前,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平生物)总经理吕玉平看着新发的幼苗,不由得感慨:三亚不仅是育种的希望之地,也是南繁人实现种业科创梦的地方。
2018年,崖州湾科技城在三亚大地“破土”,年过五旬的吕玉平攥着两根玉米棒从北京赶来。和所有追逐“太阳”的南繁人一样,他带来的不只是种子,更是一颗想在海南自贸港育出种业新希望的初心。
次年,隆平生物成立。创业的开端并不容易:办公场所是临时的,实验室及仪器设备是租的,连公司的第一片试验田也是借来的。
条件苦,但团队在海南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一是光热,良好的自然资源便于育种加代;二是“火热”,各级政府的支持,海南自贸港惠企政策,以及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城小二”的贴心服务,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公司成立当年,隆平生物就定下第一个五年计划:搭建生物育种科研体系、组建专业的人才团队……
为此,团队把一天掰成两天用。科研人员抱着样本在田头与实验室间奔波的身影,成了南繁季的常见风景。
2023年,属于自己的科创平台——生物育种双创中心开工建设。今年,中心正式启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智能育种平台等8个平台搭建开放。
此外,海南省和三亚市也推出了人才政策,三甲医院、优质学校、人才住房等配套设施陆续扎根科技城,把“安心”种进了科研人员的心里。
当年播下的“种子”,如今已长成了“茁壮的森林”:团队规模超150人,科研人员中硕博学历者占比过半,国际知名企业的技术骨干、国内名校的科研尖兵主动来此“扎根”。如今,公司已实现多项技术创新,在培养皿里沉睡的种子有了走向大地的“通行证”。而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里,多家上下游公司围绕南繁产业形成的聚集效应,让隆平生物在当地扎得更深。
玉米生长有季,而育种的努力没有终点。“下一个五年,期待公司的技术创新产品实现产业化,期待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有隆平生物贡献的一份力量。”吕玉平说。
来源/海南日报
监制/黄丹 叶微
主编/汪进威 王欣
编辑/黄菲
@三沙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