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手机客户端
图文
在海南捡野果,谁的童年DNA动了
2025-06-30 18:17 来源:三沙卫视

每年五六月,

热带水果在海南热热闹闹争相上市。

在海岛广阔原野里,

许多野果也纷纷成熟,

它们躲在丛林的角落里,

犹如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等待有缘人找到它。

 

野生荔枝、野生龙眼

割舌罗(土坛树果)、刺梅(刺篱木果)

山小橘……

近期

海南植物爱好者李子

用手机记录下许多海南山间野果

将它们的图片配文发在朋友圈里

这些色彩斑斓的果实

唤醒了很多人的童年味蕾

将一份野趣带入生活中

刷刷野果朋友圈↓

这些海南野果你认识吗?

•桃金娘

别称山尼、岗稔等,矮小常绿灌木,浆果卵状壶形,先青而黄,黄而赤,赤而紫,成熟时为紫黑色。

•刺篱木果

别称刺梅、刺子等,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树干和大枝条有长刺,老枝通常无刺,浆果球形或椭圆形,果期为夏秋之际。

•土坛树果

别称割舌罗、割嘴果、马令公等,落叶乔木或灌木,核果椭圆形或近圆形,成熟时为黑色。

•海南蒲桃

别称乌墨等,小乔木,果实椭圆形或倒卵形,成熟时由紫红色变紫黑色,果皮有光泽。

•火炭母

别称乌炭子等,是一种常见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呈黑色,可食用,味道酸酸甜甜。

山野间的酸甜滋味

采摘野果

仿佛是许多海南人

童年最初的自然启蒙课

他们从中感受

季节的流转

大地的慷慨

也串联起最无拘无束的

童年时光

海口旧州岭下,李子的童年绕着野果生长。年近半百的他,仍清晰记得小学一年级的一个下午,班上7个男孩直奔山野,“各找各的、各摘各的”,归来后将各自摘到的野果一起品尝。

“刺梅(刺篱木果)是我心目中最好吃的野果,果子成熟后红彤彤的,十分惹人喜爱,闻起来气味芬芳,吃起来味道甜美,美中不足的是细小的籽较多,但整个吃下去也无妨。”说起野果,李子有自己的“喜好排名”。其中,刺篱木果第一,越南悬钩子、桃金娘、刺葵、割舌罗次之。

刺葵

“多才多艺”的海南野果

“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

说起那些年我们摘过的野果

似乎绕不开这样的问题

好吃的海南野果有很多。万宁市民李畅金告诉记者,除了桃金娘,她记忆里“狗肉果”味道酸甜可口,令人回味无穷。

李畅金说,还有一种鹊肾树果,果虽不大,却别有滋味。这种鹊肾树果形似小橡皮球,成熟时为黄色,果期很长,但结果量通常不大,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乌墨的独特口感令许多人难以忘怀。

吃法小妙招↓

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黄川腾回忆,小时候,去野外摘乌墨果前,他都会先做一些“准备工作”:将食盐置于小小的火柴盒内,然后揣进裤兜里,再带上一个有盖子的杯子或瓶子。爬上乌墨树,他摘下果子放进瓶子中,倒点盐进去,然后再盖上盖摇一摇。“这样吃起来,味道就不一样了,类似西瓜加盐或老盐百香果的口感。”

除了美妙滋味

海南野果的秘密还藏在“颜值”里

青绿,或绯红

橙黄,或紫黑

许多野果颜色鲜艳

犹如一颗颗小巧的宝石

点缀在葱郁山野之间

福建茶

海南话谚语说:“农历六月(初)六,山尼(桃金娘)黑过墨。”这些鲜艳的色彩,不仅令人赏心悦目,更是大自然赋予野果的一种独特传播机制,吸引众多鸟类和其它动物前来食用,从而帮助野果更好地传播种子,扩大其种群范围。

长于山野之间的野果

有些还“多才多艺”

可食用,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

可制器,成为生活中的实用之物

可造园布景,点缀绿意生活

桃金娘。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刘孙谋摄
  • 狗肉果又称胭脂果或桂木果,成熟后,浅黄色果实垂挂枝头,透着血红色的果肉十分诱人。其木质坚实致密,经巧手斫削可制成高档家具。
  • 桃金娘成熟时如墨点染山野,可酿成果酒。它还是山野间的“酸度计”。《海南植物志》记载,桃金娘生于丘陵坡地,在海南各地均有分布,是“酸性土”的指示植物。
  • 岭南山竹子的树形紧凑,姿态端凝,如今已自山野移步,亭亭装点起许多城市的公园与小区。
  • 乌墨树既可为园林添绿意,又是“招鸟树”,其木材能成器为具。
  • 酸果藤果实生津止渴,别名酸甜子,恰如其分。
  • 文定果别具风味,入口如饮清冽冬瓜茶,多生长于临海村庄,令海风里也藏着几许清甜。

采摘技能“不完全指南”

眼下正是不少野果登场时节

在山野间长大

许多海南孩童采摘野果的技能

在与草木的一次次亲密接触中

不断精进

这不仅是力气活,还考验采摘者的“眼力”与“手感”——

“眼力”要尖

刺篱木的红果常常藏在厚实油亮的叶片背面,像颗小小的红宝石,需拨开重重遮挡才能窥见芳容。

成熟的割舌罗果外表紫黑发亮,若颜色还有些青黄,便是酸涩的信号。

山小橘成熟后,会从青绿蜕变成通透的粉红色,在阳光下仿佛能照见内里的脉络,此时辛香最盛。

土坛树果。南海网客户端专栏摄影师羚羊摄

“手感”要准

摘刺篱木果,需用指肚轻轻托住饱满的果实,然后用拇指指甲在极短的果蒂根部灵巧一掐,让果实完整脱落,汁水丝毫无损。若用力过猛揪扯,娇嫩的果肉便破了相,果汁瞬间就染上指头。

对付越南悬钩子则需“轻捻慢提”,其果实像攒在一起的小珠子,悬挂在多刺的枝条上。采摘时需小心避开尖刺,用指尖轻轻捏住果柄根部。稍一用力,熟透的果子便乖乖入掌,稍有不慎不仅会扎到手,果实也会散落一地。

至于割舌罗果,摘前宜先“捏一下”,饱满有弹性者最佳,手感过硬的则口味生涩,过软的可能内里生虫或已腐烂。这份眼到手到的功夫,只摘一次两次是练不出来的。

越南悬钩子

采摘时机的选择

也考验采摘者的经验

清晨露水重,裤腿、鞋子难免会被打湿,粘上草籽。摘野果的孩子们常在“半上午或半下午”时分出动,此时采摘的果子也往往更甜。

如果运气好,遇到“爆果”的宝藏树,那就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吧。大把大把果子摘下来,收纳智慧也多的是。

构树果

采摘野果时还要“警觉”

钻进茂密的灌木丛前,要先用树枝“打草惊蛇”,驱赶可能潜藏其中的蛇虫,还要留心周围是否有蜂蚁盘踞。

遇见汁液乳白、散发怪异气味的陌生果实,再诱人也不要触碰——这是许多人用经验换来的深刻教训。

“见血封喉属于桑科植物,树体高大、树干笔挺、叶脉清晰,果实成熟时像钨丝灯泡。”黄川腾说,见血封喉树干汁液呈白色乳汁状,具有毒性。在王康传采摘过的海南野果名单中,就有“危险果”——见血封喉的果实。“此果成熟时外表为绯红色,果肉为黄色。小时候年幼无知,不知此果有剧毒……其毒汁如果进入人的伤口,很快会导致死亡。因此,强烈建议不要食用。”

见血封喉的果子。海南日报通讯员黄庆优摄

永不褪色的山野之趣

采摘野果

能让孩子们亲近自然

学会观察与思考

但是

切记不可随意在路边采摘野果

如果一不小心认错了品种

野果变成“毒果”

会导致严重后果

在李子的记忆里,父母是他靠得住的摘野果“搭子”。他回忆道,小时候吃完晚饭后,父母有时会带他到外面散步玩耍。看到路边有野果,父亲便会摘给他,并教他辨认。后来,因为父母工作调动,李子随他们到海口市区生活,但在乡下摘野果的乐趣却一直“储存”在他的脑海中,永不能忘怀。

如今,李子已年近50岁。但是,只要有时间、有机会,尤其是到了夏季野果密集出现的季节,他都会到野外转悠寻觅,找一找野果,让草木牵引着脚步,重新发现那些如约而至的“老朋友们”。

这是一种永远不会褪色的乐趣

它连接着童年的无尽欢乐

就像在某个无所事事的下午

和小伙伴们游荡在山坡上

摘野果、吃野果

渐渐让满嘴满牙

都染上野果汁液的颜色

然后指着对方哈哈大笑

土坛树果。南海网客户端专栏摄影师羚羊摄

 

来源/海南日报·海南周刊

监制/黄丹 叶微

主编/汪进威 王欣

编辑/王偲偲

@三沙卫视

责任编辑:姚力二审
©2021-2022 ssws.tv 版权所有:三沙卫视琼ICP备2021001255号
本网站文字内容归三沙卫视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