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中国海油了解到,近日,一艘起飞重量约2吨的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成功降落在距离深圳海岸线近150公里的惠州19-3平台上,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吨级以上eVTOL航空器首次实现远海石油平台物资运输飞行,这将为我国低空经济落地应用的重要里程碑。
此次执飞机型为我国自主研发的2吨级eVTOL“凯瑞鸥”,其也是全球首个获得型号合格证(TC)、生产许可证(PC)和单机适航证(AC)的吨级以上eVTOL航空器。它采用复合翼构型,适用航程200公里,最高速度200公里每小时,载重能力达400公斤。
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协调部副经理任永怡:“凯瑞鸥”飞行150公里仅用时不到1小时,装载新鲜水果和紧急药品等物资运抵平台。相比传统依赖船舶和直升机的运输方式,eVTOL在运营成本、响应速度、环保零碳、舒适性以及适应有限起降空间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长期以来,南海海域海上石油平台的物资补给主要依赖船舶运输,单程耗时约10小时或以上,难以满足紧急物资调度与应急保障需求。紧急情况下则需调用直升机,但单次飞行成本较高。
峰飞航空高级副总裁谢嘉:针对复杂的海上环境和海上平台有限的起降空间,“凯瑞鸥”顺利完成了包括垂直起降、悬停、海陆长距离飞行等关键测试科目,充分验证了大型eVTOL在海洋石油工业作业场景下的技术可行性和运行可靠性。
据统计,至2030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将达到3万亿元。eVTOL航空器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组成,已经从研发测试进入更多的实际场景应用探索,通过创新模式加速商业化落地。
监制/黄丹 叶微
主编/汪进威 王欣
编辑/丁灿
记者/左登胜
@三沙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