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手机客户端
图文
“第八次南海深潜/远海鲸类科考航次”完成计划科考任务 顺利返回三亚
2025-07-20 23:00 来源:三沙卫视

7月19日,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室组织的“第八次南海深潜/远海鲸类科考航次”完成计划科考任务,顺利返回三亚。

本航次航程2600多公里,考察区域主要集中在琼东南大陆坡及西沙-中沙岛礁海域。采用目视考察和被动声学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以环境DNA收集,进一步对南海的鲸类物种多样性、种群现状和分布模式等进行科学调查。考察期间,共目击到深潜和远海鲸类动物21群次,累积识别出10个深远海鲸类物种。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 林明利:“南海是一个鲸类非常丰富的地方, 其中有一些还是非常珍稀的物种,所以在南海做鲸类研究是非常好的。”

本航次着重采集了西沙-中沙岛礁海域常见鲸类物种的生态学资料,主要包括短肢领航鲸、瓜头鲸、弗氏海豚、热带斑海豚等,为下一步对比不同岛礁区鲸类动物健康及生存状况积累了基础数据。航次结果表明,考察海域拥有较为丰富的鲸类物种多样性,我国南海深远海区有大量深潜及远海型鲸类动物栖息生存。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刘明明:“这一次我们首先在调查区域上做了比较明确的一个设计 我们主要聚焦岛礁区,重点覆盖了西沙和中沙这两个岛礁区,我们也新增一项工作任务是海洋污染物的站位式采集。”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李松海:我们这些科学研究主要是为更好地保护南海的生态 南海相关海域生态好不好 鲸类动物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言 从生态系统健康和生物多样性角度 我们觉得南海是一个生物多样性非常高 生态相对是比较健康的区域。

自2019年至今,中国科学院深海所已组织了八次“南海深潜/远海鲸类科考航次”,逐步填补了我国在该海域深远海鲸类研究和调查的空白,通过在南海持续开展科考调查,我国鲸类科学家已初步掌握了南海鲸类物种组成、多样性特征和地理分布格局等基础科学信息。

 

监制/黄丹叶微

主编/汪进威王欣

编辑/丁灿

记者/吴凤 刘凡

王实章 潘柯材

@三沙卫视

责任编辑:丁灿
©2021-2022 ssws.tv 版权所有:三沙卫视琼ICP备2021001255号
本网站文字内容归三沙卫视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