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统筹海洋开发和海上维权,加快推进南海资源开发服务保障基地和海上救援基地建设,坚决守好祖国南大门。多年来,三沙市持续完善“海陆空”立体化救援网络,通过强化科技赋能、深化协同机制、夯实基础设施,推动海上救援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履行海上救援国际义务。
海上救援,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接力,昨天,三沙市2025年海上应急救援综合演练交出了一份“硬核答卷”。当直升机螺旋桨声音环绕,机组成员精准操控绞车,在海浪上空悬停,将“落水伤员”稳稳吊起,所有人的目光因此停驻。直升机空中精准快速救援,这看似“大片”的场景,是地处三沙市的直升机机组成员的工作日常。
三沙市交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直升机Bell412机组机长陈健表示,目前三沙在应急方面总共投入了3架直升机的运力,以三沙永兴机场为驻地,覆盖周边范围最大在200公里。
南海风云瞬息万变,船舶碰撞事故中,暗流下的危机往往比海面更凶险。在伤员完成空中转移后,三沙市消防支队的“水下尖兵”立即出动——他们携带智能水下机器人,潜入翻涌的船舱底部,通过声呐扫描与探查,精准定位船体裂缝、油舱泄漏点及结构变形隐患。
对于在三沙的消防员来说,陆地灭火是“明战”,水下探摸是“暗战”。
三沙市消防救援支队灭火救援科一级指挥员唐明帅告诉记者,为全面提升队伍水域救援的能力,支队定期对消防员组织开展潜水救援、绳索救援、激流救援、游泳游泳技术及舟艇驾驶等专业技能训练。在装备调度上,消防员们能够依托灾情,优先调集人员、装备,迅速到场处置。
演练中伤员被转移到了三沙市人民医院在“三沙2号”搭建的方舱医院。方舱医院可依托大型船舶、海上浮动平台等载体,像轮船一样航行到远海、岛屿或灾害海域,内部可设置急诊室、手术室、病房、检验室等,配备基本医疗设备,能处理外伤缝合、急性病急救、感染防控等常见医疗问题。
三沙市人民医院医疗队长王丹告诉记者,三沙市人民医院在医疗设备和技术方面,相较于十年前有显著提高,目前医疗队有二十几位医生,包括临床科室和一些辅助科室。
作为远东至东南亚、印度洋等世界重要的贸易航线的必经之路,南海海上搜救能力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为此,三沙搜救人勇担使命,积极履行海上救援国际义务。
“我们现在也逐步形成了,以市委市政府来牵头负责三沙海上搜救分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军警、政民协同联动的这种海上搜救的格局,在海陆空我们都有完善的机制,把这三点串起来,确保接到险情后,能够第一时间派出我们的力量,及时地处置险情救助人员。”三沙海上搜救分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孙于翔说道。
从直升机机长的云端守望,到消防员的浪尖冲锋,从医疗团队的生死竞速,到海事部门的智慧护航,三沙救援人用“平时即战时”的信念,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融入每一项日常工作中,用一次次勇毅的逆行,成功的救助,充分彰显了中国在南海人命救助的责任和担当。
来源/三沙新闻
监制/黄丹 叶微
主编/汪进威 王欣
编辑/刘子怡
记者/唐团宝 卢青 王实章
@三沙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