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这片广袤而神秘的海域,不仅是我国重要的海上通道,更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近年来,三沙市不断加强文物、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文物研究成果,实证中国人民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开发经营南海诸岛的历史事实,彰显南海主权;用多维视角串联南海考古、陶瓷贸易和文化传播三条主线,架起海上丝绸之路文明的全球联结,展现文明交流互鉴的深远意义。
华光礁位于西沙群岛的华光礁礁盘之上,退潮时,整个礁盘可以露出海面,礁盘上有着各种螺、贝类、海参等,这里也是海南渔民传统的捕捞渔场。看似普通的礁盘之下,蕴藏着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往来的密码。21世纪初,经多次对华光礁水下文化遗址进行调查和发掘等考古工作,在华光礁共发现5处沉船遗址和1处遗物点,采集和发掘出一万余件自北宋至清的陶瓷器。
海南省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 李钊:华光礁I号作为一条南宋时期的远洋航行的商船,我们能够在西沙海域来发现,它的意义就证明了当时这种航线必经之地,这就是一个实物证据。华光礁I号,它是一个点,在华光礁I号背后,在我们的西沙群岛,包括中沙群岛,包括南沙群岛,从宋、元、明、清有大量沉船遗址或者遗物。我们通过这样一条沉船的一种科学的调查、勘探、发掘,到后期的保护整理展示,通过这样一些实物的证据来证明我们古代的中国的海洋文明。
南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2023年至2024年,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等单位,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开展了三个阶段的深海考古调查,共提取出水文物900余件(套),该遗址也被列入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考古调查项目负责人 宋建忠:我们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发现的位置,它处在南海的1500米深度左右,从深度上在国际上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从它发现的体量上,这两条沉船,尤其一号沉船,体量之大和文物之多,说明了明代中期的海上贸易的一个繁荣景象。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发现,实证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南海历史事实,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从近海走向深远海,是中国水下考古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 辛礼学:从目前的南海的水下考古和文化遗产调查来看,在南海发现了140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有大概将近60条沉船。三沙市也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也是海上丝绸之路途经南海的重要航线所必经之地。因此,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史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近年来,三沙市持续加大历史文化保护力度,完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推进文物保护单位定级、提级。截至目前,三沙共有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8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遗存点87处,涵盖唐宋、明清及近现代等各个时期。
为全面摸清三沙市西沙群岛丰富的文物资源以及其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三沙开展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截至目前,已对17座岛礁及其海域进行了详细的摸底工作,共复查及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99处,函盖古遗址、古建筑和近现代的重要史迹,梳理出以耕海文化、红色文化、信俗文化、航海文化、节事节庆文化等为核心的南海代表性文化遗产,进一步夯实三沙市文化遗产传承与利用的基础。
三沙市委宣传部文化文物科负责人 云霄: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三沙市的文化瑰宝让南海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从年代久远的沉船,到丰富的水下遗址文物,都诉说着南海丰富灿烂的海洋文化。南海文物是时光馈赠的瑰宝,守护它们,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文明记忆与精神根脉。
监制/黄丹 叶微
主编/汪进威 王欣
编辑/丁灿
记者/李雪 陈香蓉 卢青
石海天 毛曼萍 林岛
@三沙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