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无垠的南海,蕴藏着丰富自然资源,三沙市积极构建“智慧赋能+科研引领”的新时代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体系,科技赋能人海和谐的新图景。
永乐龙洞,作为“南海之眼”,是目前已知世界最深海洋蓝洞。在晋卿岛上的三沙永乐龙洞保护站中控值班室内,值守人员正在运用光电一体化监控系统,对永乐龙洞保护区域进行动态监控。
“保护站还构建了“海面—水体—海底”三级监护网络,依托AIS-雷达-光电一体化监控系统,对误入擅入龙洞保护区域的船艇或人员进行劝阻和劝离,大大降低了人类活动对龙洞保护区域的影响。”三沙市永乐龙洞保护站值守人员陈玉凡说道。
永乐龙洞洞口直径约130米,深度更是惊人地达到300.89米,这样的自然奇观不仅对海洋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更是支撑海洋工程建设的关键所在。科学家誉之为“地球给人类保留宇宙秘密的最后遗产”。
据三沙市永乐龙洞保护站值守人员马洪林介绍,约百米以下的无氧、无光、高硫化氢、高甲烷的极端水体环境是研究生命演化过程的天然海洋实验室。值班人员近期监测结表明,永乐龙洞保护区域的珊瑚覆盖率从2023年的10.5%升至14.2%,一些如海龟、魟鱼也频繁现身,这也是龙洞保护区域逐渐成为永乐环礁海洋生物休养生息场所的佐证。
鲸类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李松海团队在西沙海域考察记录下的珍贵画面。近年来,该科考团队多次在西沙海域科考,先后目击到多群短肢领航鲸群体,为海洋生态保护与珍稀动物救护提供科学支持。三沙卫视跟踪拍摄《南海寻鲸记》,为观众呈现了一部既科学又人文的海洋史诗。跨越5年7个科考航次,寻鲸行程共记录到20多个鲸类物种,有力展现了南海生物的多样性。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李松海表示,把我国南海鲸类资源调查清楚,保护好我国南海的鲸类、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环境,将有助于维护和提升我国在参与或主导全球海洋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国际形象或地位。
在蔚蓝大海深处,来自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科研团队正在通过仿生技术,加速珊瑚种群的再生与扩展。 三沙市管辖海域广阔、岛屿众多、资源丰富,是开展海洋科学研究的最佳天然场所之一,多年来,各类科研机构与科研人员渔民纷纷投身其中,始终坚持创新科学技术手段,不断提升海洋治理能力。
海南西沙海洋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陈偿告诉记者:“利用新的技术进一步的提高我们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效率、效益,表现几个方面,一个是在监测上面,我们会进一步的用现有的人工智能,新型开发的人工智能进行进一步替代人工进行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监测,第二个,我们要采用我们研发的一些新型的技术,尤其是比如说水下机器人,进行珊瑚礁的保护和修复。”
在南海这片蔚蓝而深邃的海域,三沙市正以科技创新为翼,环境保护为舟,“智慧海洋”建设蓬勃向前,为三沙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生态治理书写了新的篇章。
来源/三沙新闻
监制/黄丹 叶微
主编/汪进威 王欣
编辑/刘子怡
@三沙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