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碧波万顷的南海上,三沙各岛礁犹如一颗颗绿翡翠,镶嵌其中。这里鲸豚起舞,海龟上岸,海鸟盘旋,珊瑚摇曳,美不胜收。
近年来,三沙市持续开展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努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构建“从岛礁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描绘出一幅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岛礁城市生态保护修复的美丽画卷。
赵述岛珊瑚石屋
赵述岛民居
在三沙市七连屿赵述岛,岛上植被郁郁葱葱,其中很多刚刚栽种的植被都源自岛上的种苗培育基地。基地自2021年建设以来,每年培育数十种、约1.5万株的西沙岛礁本土植物,改变了三沙原来只能从岛外移植种苗绿化岛礁的历史。这些耐盐碱植物,不仅美化了岛礁环境,还起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赵述岛的绿化率更是高达90%。
三沙市七连屿管委会副主任梁安健表示,管委会自建苗圃育苗,用岛礁原生态植被进行绿化,是为了防止外来物种入侵构筑生态屏障,使岛礁生态系统进一步完善,不仅为海龟、海鸟等各类生物提供了栖息地,也有效稳固了岛礁的生态环境。
除了赵述岛,三沙市在永兴岛、甘泉岛上都建设有本土植物培育基地,为岛礁绿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赵述岛本土植物培育基地
永兴岛本土植物培育基地
甘泉岛本土植物培育基地
从岛礁到海洋,三沙市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海龟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在地球上已经存在2亿多年。其中西沙群岛是我国目前现存最大的绿海龟自然产卵场。眼下,正是绿海龟繁殖高峰季,渔民巡护队24小时轮值守护。
“海龟有个特点,从海滩蛋巢中孵化出来回到大海生长,达到性成熟后又会回到它出生的海滩产卵。所以我们的工作除了保护海龟,也需要守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三沙市七连屿北岛渔民符永波对这里的海龟非常了解。
三沙市海洋保护区管理局组织驻岛渔民成立专业巡护队,覆盖10余座岛礁,渔民参与日常巡护占比达80%,2024年数据显示:共标记保护海龟蛋巢227窝,救助伤病海龟77只,幼龟成活率较2020年前大幅提升。
三沙市海洋保护区管理局还在北岛部署了海龟智能识别系统,识别记录海龟产卵的行为模式以及上岸产卵过程。
三沙市海洋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李育培告诉记者:“未来我们将考虑通过无人机来赴无人岛礁开展海龟蛋巢监测和巡护工作,同时使用水下机器人开展海龟活动及其栖息地生态环境的监测工作。”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博导刘敏指出,西沙群岛的海龟特别独特,产卵群体多样性非常高,对于它的保护实际上就是对西太平洋整个群体的保护。
在三沙蔚蓝的海面下,还藏着一片美不胜收的“热带雨林”——珊瑚礁。
珊瑚礁是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三沙市高度重视珊瑚礁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这片由三沙市海洋保护区管理局打造的“海底苗圃”,截至今年5月已成功培育珊瑚幼苗14.3万株,成为西沙最大规模的人工珊瑚修复育苗基地。
科研团队首创的“珊瑚树”为珊瑚断枝生长提供了最佳生长环境,展现出惊人效率:通过苗圃预培育,珊瑚断枝年生长速度可达15厘米,年均可向自然礁盘补种幼苗超10万株。目前,三沙正在开创性建设国内首个珊瑚礁水下固定观测网络,标志着我国珊瑚礁生态观测实现从阶段性抽样调查到连续性追踪的跨越。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浴阳:“目前来看,最早的七连屿修复区珊瑚恢复得非常好,我们上个月去做调查,看到珊瑚的覆盖率已经超过 50% 了。我们要针对这些不同珊瑚的区域和不同的种类,研发对应的珊瑚礁修复技术然后进行推广。”
三沙市通过创新珊瑚培育和修复技术,不仅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修复成活率,也将保护珊瑚礁的理念植入岛民心中。
三沙市永兴岛渔民彭厉平深以为然:“我们渔民靠海而生,都是自发去捡拾这些长棘海星,把珊瑚保护好了,鱼才会越来越多,我们的收入也会越来越高。”
维护海洋生态平衡,离不开对海洋的持续观测和监测。
近年来,三沙海洋观测监测能力不断提升,形成了集海洋站、雷达、浮标、船舶、无人机、卫星遥感于一体的“陆海空天”综合观测监测网,监测要素涵盖海洋生物、水文气象、水体环境、沉积环境。三沙多措并举,保护海洋旗舰物种、修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不断促进人与自然相融共生。
三沙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胡国林表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三沙市还要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增强系统观念,在美丽海湾建设、无废城市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方面持续加强,多措并举精心呵护三沙的碧海蓝天,保护好三沙的“一岛一礁一绿”,建设美丽三沙,守护好蓝色“祖宗海”。
来源/三沙新闻
监制/黄丹 叶微
主编/汪进威 王欣
编辑/刘子怡 丁灿
@三沙卫视